获得性弓形虫病 编辑

疾病名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弓形虫病是弓形虫在人体内寄生而导致的寄生原虫病,弓形虫病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先天性弓形虫病是病原经母体胎盘传播给胎儿所致,可造成孕妇流产、早产、死产,可引起胎儿畸形(最常见者为)或新生儿弓形虫病(重者致死),也可导致儿童弱智。获得性弓形虫病主要是经口感染。一种途径是吃了生的或不熟的含有弓形虫包囊的肉类食品;另一种途径是饲养宠物(主要是猫)或从事与家畜家禽密切接触的职业,由于食入了弓形虫卵囊或包囊而感染。

基本信息

编辑

中医病名:获得性弓形虫病

常见病因:弓形虫在人体内寄生而导致的寄生原虫病

简介

编辑
弓形虫病是弓形虫在人体内寄生而导致的寄生原虫病,弓形虫病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先天性弓形虫病是病原经母体胎盘传播给胎儿所致,可造成孕妇流产、早产、死产,可引起胎儿畸形(最常见者为脑积水)或新生儿弓形虫病(重者致死),也可导致儿童弱智。获得性弓形虫病主要是经口感染。一种途径是吃了生的或不熟的含有弓形虫包囊的肉类食品;另一种途径是饲养宠物(主要是猫)或从事与家畜家禽密切接触的职业,由于食入了弓形虫卵囊或包囊而感染。?   弓形虫可侵入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可表现为脑炎肺炎心肌炎、肝炎胸膜炎淋巴结炎、内眼疾病种病症。获得性弓形虫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弓形虫脑炎、淋巴结炎、视网膜脉络膜炎和发生免疫功能低下病人机会性感染

实验室检查中,主要是依靠免疫学检查弓形虫抗原抗体。传统的抗弓形虫药物磺胺嘧啶和乙胺嘧啶,现也可采用螺旋霉素克林霉素、阿齐霉素等药物治疗

描述

编辑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兽共患病。通过先天兴和获得性两种途径传播给人,人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在免疫能地下的宿主,弓形虫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全身性播散感染。先天感染致胎儿畸形,且病死率高。

症状体征

编辑
多数是无症状的带虫者,仅少数人发病。临床表现复杂。获得性弓形虫病较先天性弓形虫病的表现更为复杂。病情的严重性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否健全有关。

获得性弓形虫病获得性弓形虫病

1、免疫功能正常人的获得性弓形虫病 大多数病人无症状,有症状者约10%—20%,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全身不适,夜间出汗,肌肉疼痛痛,皮疹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等。淋巴结肿大较为突出,除浅淋巴结肿大外,纵隔肠系膜腹膜后等深部淋巴结也可肿大,腹腔内淋巴结肿大时可伴有腹痛。肿大的淋巴结质硬,可伴有痛但不化脓。症状和体征一般持续1—3周消失。少数病程可达1年。个别病人可出现持续性高热,单例视网膜脉络膜炎一过性炎,胸腔积液,肝炎,心包炎,心肌炎,吉兰—巴雷综合征,颅内占位病变和脑膜脑炎等。   2、免疫功能缺陷病人的获得性弓形虫病 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感染弓形虫的危险性极大,特别是潜在性感染的复发。在这种情况下获得性弓形虫病的淋巴结病变可不明显,可能出现广泛播散和迅速发生的致命性感染,表现为高热、肺炎、皮疹、肝脾肿大肌炎、肌炎、丸炎。甚至引起脑弓形虫病。典型的脑弓形虫病以亚急性方式起病、有头痛偏瘫癫痫发作、视障碍、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发热与脑膜刺激征较少见。脑脊液检查可见少数红细胞单核细胞轻度增多,蛋白稍增高,可完全正常,偶有降低。CT检查显示脑炎改变,也可呈现单个或多个对比度增强的占位性病灶,直径小于2cm,多发生于基底神经节。强化后呈环形或结节状增强。

疾病病因

编辑
(1)传染源 人弓形虫病的重要传染源是动物,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可传染弓形虫,一些鸟类和鸡、鸭等也是弓形虫的自然宿主。猫及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其粪便中含有大卵囊,在传播本病上具有重要意义。人只有经胎盘的传播才具有传染源的意义。

(2)传播途径 获得性传播 指人体由外界环境获得的感染。主要因吃人含有卵囊或包囊的食物或水经消化道感染。如食人生或半生肉类,未消毒的乳汁或生蛋等及长期接触生肉者,均易受到感染。也可因与猫、狗和兔等密切接触而传播。此外,在实验室中弓形虫可经过粘膜或的皮肤侵入人体。输血或器官移植也可传播弓形虫病。

获得性弓形虫病获得性弓形虫病

(3)人群易感性 人类普遍易感。胎儿和幼儿对弓形虫的易感性比成人高。在免疫抑制免疫缺陷的病人中易感染本病。   (4)流行特征 该病流行呈全球性分布,但多为隐性感染或原虫携带者。我国各地近年调查,其感染率在0.1%—47.3%不等,农村感染率高于城镇,成人高于儿童。动物饲养者、屠宰工人、肉类加工厂和剥制动物毛皮的工人、兽医等人群弓形虫感染率较高。

病理生理

编辑
弓形虫主要经消化道侵入人体。首先子孢子或滋养体侵入肠粘膜细胞并在其中繁殖,引起肠粘膜细胞破裂,滋养体经血流或淋巴播散,造成虫血症,进一步侵犯各种组织器官,在组织细胞内迅速分裂增殖引起宿主细胞破坏,再侵犯临近细胞,如此反复,引起局部组织细胞坏死,形成坏死病灶和以单核细胞侵润为主的急性炎症反应

弓形虫病变可见于人体任何器官。常见部位有淋巴结、眼、脑、心、肺、肝和肌肉,其中以淋巴结、眼和脑的病变最具特征性。 淋巴结 是获得性弓形虫病最常侵犯的部位。其炎症反应具有特征性,表现为高度滤泡增生,生发中心的边缘细胞胞浆呈嗜酸性变,组织巨噬细胞不规则聚集。淋巴结中无典型肉芽肿形成。眼可产生单一或多发性坏死灶。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侵润。病灶中可查见滋养体或包囊。坏死性视网膜炎为最先病变,随后可发生肉芽肿性脉络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青光眼。 脑 可表现为局灶性弥漫性脑膜脑炎,伴有坏死和小神经胶质细胞结节。在坏死灶及坏死灶附近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侵润,其周边可查到弓形虫。先天性弓形虫脑病尚可见脑室周围钙化灶、大脑导水管周围血管炎症、坏死和脑积水等。

诊断检查

编辑

病原体检查

可取各种体液如脑脊液、痰液、胸腹水、骨髓涂片,淋巴结印片及组织切片,用常规染色法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可发现弓形虫滋养体或包囊;也可将上述标本接种小鼠或组织培养法分离弓形虫;近年来用核酸原位杂交聚合反应(PCR)检测弓形虫DNA,可能有助弓形虫感染的诊断。特别是应用PCR检测脑脊液和羊水中弓形虫DNA,分别对脑弓形虫病和先天性弓形虫病的诊断 有较大意义。

免疫学检查

1、以完整虫体为抗原来检测血清中的抗虫体表膜的抗体 常用方法有:1Sabin—Fcldman染色试验(SFDT);

2、直接凝集试验(DAT);

3、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检测主要针对虫体胞浆成份的抗体,常用方法有:

1、间接血凝试验(IHA);

2、双夹心ELISA法检测特异性1gM(DS—1gM—ELISA;

3、双夹心ELISA检测特异性1gA(DS—1gA—ELISA);

4、补体结合试验(CF)。

应用抗弓形虫特异性抗体检测血清或体液中的弓形虫循环抗原(CAg)是近年广泛应用的技术。弓形虫循环抗原阳性是病原体存在的指标,可诊断人弓形虫急性感染。 (三)其他 患者末梢血象,白细胞数可呈正常或轻度上升,其中淋巴细胞数和嗜酸粒细胞数可稍增高,可见异常淋巴细胞。弓形虫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压力多呈正常,外观黄色,球蛋白试验多呈阳性,细胞数稍增多,一般(100—300)×106/L,主要为单核细胞,葡萄糖含量正常或下降,蛋白含量增高,氯化物多正常。诊断 应综合临床表现,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查进行诊断。对先天性畸形或滋病患者出现脑炎者,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确诊须有病原学或血清学证实。

治疗方案

编辑
抗弓形虫滋养体的治疗已取得较可靠的疗效,但对消灭弓形虫的包囊则迄今尚未找到有效药物。故近期疗效较好,但复发者较多。

(一)抗弓形虫治疗的主要对象:

1、免疫功能正常获得性弓形虫感染有重要器官受累者,如眼弓形虫病、脑弓形虫病;

2、免疫功能缺陷宿主的弓形急性和隐性感染

3、先天性弓形虫病患儿;

4、血清学试验从阴性转为阳性的孕妇(弓形虫的近期感染)。

(二)主要抗共性药物有乙胺咪啶、磺胺嘧啶(或磺胺吡嗪、磺胺二甲嘧啶、复方磺胺嘧啶、复方磺胺甲恶)、螺旋霉素、克林霉素和阿奇霉、克那霉素、罗红霉素等大环酯类抗生素,Atovaquone和Dopsone等。arpriNOcid、青嵩素及其衍生物、喷他脒(戊烷脒),氯喹酮类药和5—氟尿嘧啶等药物经体内和体外均发现有抗弓形虫的作用

(三)常用治疗方案 主张采用诱导维持疗法,即首先采用4—6周多种有效的抗弓形虫药物的大剂量联合治疗,以进行诱导强化治疗,而后减少用药种类和减小药物剂量,进行抗弓形虫药物的长期维持治疗。一般维持治疗药物的用量是诱导强化时药物用量的1/2。

(四)孕妇的抗弓形虫药物治疗 一旦确诊为弓形虫的近期感染,应尽早地进行抗弓形虫治疗。孕妇忌用乙胺嘧啶(乙方以防致畸),可用螺旋霉素,每日2—4g,4次分服,3周为1疗程,间隔1周再重复治疗。孕妇还可应用克林霉素每日600—900mg,亦可联合用药

用药安全

编辑
1、易感人群:动物饲养员、屠宰声工作人员以及医务人员等较易感染。新感染的孕妇,其胎儿感染率较高。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肿瘤、器官移植和艾滋病等患者易感染本病,且多呈显性感染

2、控制传染源:妊娠妇女应作血清学检查。妊娠初期感染本病者应作人工流产,中、后期感染者应予治疗。器官移植者血清抗体阳性者亦不宜使用。勿与猫狗等密切接触,防止猫粪污染食物、饮用水和饲料。不吃生的或不熟的肉类和生乳、生蛋等。加强卫生宣教、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3、严重先天性感染预后多恶劣,成人免疫功能缺损(如有艾滋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等),弓形虫病易呈全身播散性、预后亦差。单纯淋巴结肿大型预后良好,眼部弓形虫病常反复反应。

上一篇 淋巴肉芽肿

下一篇 视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