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传启 编辑
何传启,1962年2月生,湖北武汉人,现代化研究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何传启于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武汉大学,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1983年8月—1988年11月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1985年9月—1988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8月—1993年4月历任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助理研究员、副处长;1993年4月—1995年5月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科技处二等秘书;1995年10月—1999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规划处处长;1998年—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研究员;2001年3月—2016年12月任北京同响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2002年6月—2022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2016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何传启长期从事世界现代化的理论研究。
中文名:何传启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2年2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创新与未来》、《现代化科学领导干部读本:现代化100问》
主要成就:2016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籍贯:湖北武汉
学位/学历:硕士研究生
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武汉大学,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83年8月—1988年11月,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1985年9月—1988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88年8月—1993年4月,历任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助理研究员、副处长。
1993年4月—1995年5月,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科技处二等秘书。
1995年10月—1999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规划处处长。
1998年—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研究员。
2001年3月—2016年12月,任北京同响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2002年6月—2022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2016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何传启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何传启长期从事创新政策和现代化战略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创新体系专题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科学,提出世界现代化的坐标系、国家现代化的路线图和现代化过程的创新驱动模型等。
1988年—1992年,何传启参与中国科学院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项目管理,中国科学院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育种、饲料)的管理;1992年,提出“效益管理”理论;1993年—1995年,负责协调中国—美国官方科技交流与合作(科学和医疗领域);1995年—1998年,协调中国科学院不同领域的发展战略、科研计划和科研项目的综合管理,组织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的多个科研管理文件;1995年8月—1999年4月,组织中国科学院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与制定,参加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多项科技和产业政策与规划研究;1996年,提出基础研究国家目标四个分目标和战略性基础研究;1996年—1998年,负责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项目的组织与管理,组织“八五”重大项目的验收与绩效评估 ;1997年;参与起草《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高技术产业化的汇报提纲》,6月,获得国务院审议通过,8月,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四个子系统和“知识创新工程”,主持完成《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报告;1998年,起草《中国科学院关于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汇报提纲》,6月,获得国务院审议通过,另提出人类社会发展新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2000年,组建北京同响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2002年,组建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等。
学术论著
据2023年4月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网站显示,何传启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6本,合著11本和译著1本。
学术论文 | ||
刊发时间 | 论文名称 | 期刊名称 |
2016年 | 什么是21世纪的现代化 | 《理论与现代化》 |
2016年 | 现代化研究的十种理论 | 《理论与现代化》 |
2017年 | 新科技革命的预测和解析 | 《科学通报》 |
2018年 | 中国现代化研究的近百年回顾 | 《理论与现代化》 |
2018年 | 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
2018年 | 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路径和模式分析 | 《中国科学院院刊》 |
2019年 | 人类文明进程的周期表 | 《教育哲学与理论(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
2020年 | periodic table of human civilization process | 《教育哲学与理论(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
2020年 | 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 | 《中国科学院院刊》 |
2021年 | 文明周期表和新现代化理论 | 《科技导报》 |
学术专著 | ||
出版时间 | 专著名称 | 出版社 |
1992年 | 《效益管理》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6年 | 《怎样当一名科学家(译著)》 | 科学出版社 |
1998年 | 《创新与未来》 | 科学出版社 |
1999年 | 《第二次现代化丛书》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0年 | 《第二次现代化的行动议程》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2001年 | 《第二次现代化前沿》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2003年 | 《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 | 商务印书馆 |
2019年8月 | 《现代化科学领导干部读本:现代化100问》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2021年5月 | 《世界现代化报告III:现代化与人类发展》 | 科学出版社 |
2021年10月 | 《Global ModeRNIzation Review III: Moderniz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 科学出版社 |
2021年11月 | 《中国现代化报告2021》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22年7月 | 《国家现代化的原理与方法:中国现代化报告概要2001-2021》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科研奖励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1989年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2014年11月 |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北京 |
2016年5月 | 第二届世界现代化论坛 | 北京 |
2016年12月 | 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6年学术年会主题报告会暨青年博士论坛 | 福州 |
2017年9月 | 第十四届中国科学家论坛 | 北京 |
2018年9月 | 第七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 | 北京 |
2019年5月 | 第三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17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 北京 |
人才培养
编著教材
何传启编著的教材有《现代化科学: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Modernization Science: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National Advancement》等。
讲授课程
何传启讲授的课程有“现代化科学导论”等。
学术讲座
2017年10月31日,何传启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专家讲坛”上作了题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与挑战”的专题报告。报告会上何传启回顾过去五次科技革命的演进,对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人类将面临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这也将彻底改变人类在学习、家庭、工作、生殖等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人类将彻底得到解放,这是一场新生物、产业、技术革命交叉融合的再生科技时代。同时,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影响的角度提出了第六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挑战,这将促进新产业结构和新生物经济孵化。
2019年12月6日,何传启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作了题为“文化现代化的世界经验和中国选择”的学术讲座。讲座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什么是文化现代化,二是文化现代化的世界经验,三是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四是文化现代化的中国选择。何传启分别就“文化”“现代化”以及“文化现代化”三个概念的内涵和外沿作了梳理和论证。其次,讨论了文化现代化的世界经验,从八个方面展开讨论了世界各国在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势。另总结出文化现代化的十条基本历史经验。又从内涵、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等五个方面,对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作了透彻的解析。最后,讨论了文化现代化的中国选择。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91年 | 中国科学院七五重大科研任务先进工作者 | 中国科学院 |
1994年 | 优秀工作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 |
1997年 | 中国科学院机关优秀工作者 | 中国科学院 |
2016年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国际欧亚科学院 |
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 美国纽约科学院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6年1月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副主编 |
1996年8月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
2017年12月 | 中国未来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
2017年12月 | 中国未来研究会现代化研究分会会长 |
2019年5月 | 世界现代化论坛联合主席 |
“何传启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和现代化战略与理论研究做出了创造性的重要贡献。”(新浪科技评)
“何传启世界现代化理论研究领域公认的前沿学者。”(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评)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