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尾蚴 编辑
中文名:尾蚴
外文名:ercaria
纲:吸虫
特点:雷蚴直接产生
尾蚴
吸虫纲有些动物的末期幼虫,由第二代胞蚴产生或由雷蚴直接产生.身体由长圆形的躯干和细长的尾部组成.有口吸盘及腹吸盘,肠道分两支.还有若干焰细胞和一对排泄管,在躯干后端会合为排泄囊,向尾内延伸为一细长的排泄管至尾部末端开孔.体内的生殖细胞将来发展为成虫的生殖系统.尾蚴钻出中间寄主后,在水中直接钻入终末寄主或第二中间寄主.有些种类的尾蚴附于水草等作物,脱去尾部分泌包囊,被终末寄主食入而进到体内.
疾病概述
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孕妇急性感染时可传播给胎儿,小儿易感,5~10 岁为感染高峰时期。患者以农民为多,全年均可发病,感染季节在炎夏7~8 月。牛羊因频繁饮水而感染。
全年均可发病,但多见于晚冬和早春。寄生于人的血吸虫外,自然界还有许多动物血吸虫,它们的尾蚴可侵入人皮肤,产生尾蚴皮炎。这主要包括鸟类与哺乳动物的血吸虫。国内常见的稻田皮炎大多是血吸虫尾蚴引起的,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
日本血吸虫尾蚴
症状体征
人皮肤与含尾蚴疫水接触,待水分蒸发后,患者感觉皮肤局部刺痛,伴有红斑。多次重复感染的过敏患者,局部或全身可出现荨麻疹。约1.5h 后,皮损消退,残留少量斑疹。数小时后局部剧烈瘙痒、水肿,转变为丘疹与疱疹,以感染后第2~3 天最为严重,此后逐渐消退,但在搔痒摩擦后,皮炎又可出现。经搔破后常继发细菌感染。尾蚴皮炎以位于手足处为多。
疾病病因
尾蚴皮炎的病原十分相似,因为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血吸虫种类繁多,均可引起尾蚴皮炎。在我国南方广泛流行的稻田皮炎的病原主要是寄生于家鸭的毛毕属血吸虫,其中尤其是包氏毛毕吸虫(T.paoi)。成虫寄生在家鸭门静脉内。中间宿主为椎实螺属(Lymnea)。鸭感染毛毕虫后经过10~12 天发育成熟,即能产卵。包氏毛毕吸虫卵两端长而尖细,中央广大,呈梭形,内有成熟毛蚴。毛蚴孵出后,侵入椎实螺,经1 个月左右发育,释出尾蚴,又感染新的小鸭,完成其生活史。毛毕属尾蚴有眼点,具趋光性,内有5 对穿刺腺。 东毕吸虫属的睾丸数目较多,卵巢呈扭曲螺旋状为其特点。贝类中间宿主为卵圆萝卜螺(Radix ovata),滋生于水流缓慢,水草、芦苇丛生的水塘与水沟中。萝卜螺感染毛蚴后,经22~25 天发育繁殖,逸出尾蚴。东毕吸虫属尾蚴不具眼点,有5 对穿刺腺,从皮肤侵入。
此外,国外报告梭形血吸虫(Schistosoma spinDAle)、牛血吸虫(S.bovis)与羊血吸虫(S.matthei)尾蚴也均可引起尾蚴皮炎。有澳血吸虫属(Austrobilharzia)引起的鸟类血吸虫尾蚴皮炎。终宿主为各种水鸟,以海水中甲壳类为中间宿主。澳血吸虫属尾蚴有穿刺腺6 对,生活在海水中。 病理生理
尾蚴侵入皮肤后被大量白细胞包围,引起炎症反应,最初可能是尾蚴穿刺腺分泌物的作用,以后则由于虫体死亡后的刺激反应。动物实验证明,这是一种过敏反应。初次感染皮肤损害较轻,多次重复感染后则产生强烈炎症反应,在表皮与真皮层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与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