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病 编辑

由禽类传染给人的疾病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衣原体病是一种能由禽类传染给人的疾病,又称鸟疫、鹦鹉热。是一种由于人类接触病鸟而发生的疾病。100年前,人们发现由于经常接触鹦鹉有时会得一种“肺炎”,于是人们将其定名为鹦鹉热,后来,人们又将其称为鸟疫,因为人们发现,除了鹦鹉而外,许多其他鸟类,如海鸥、鸽、火鸡、鸭也都可以使人发生类似疾病,只不过其症状比鹦鹉所引起的轻一些。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衣原体

别名:鸟疫、鹦鹉热

所属学科:医学

衣原体病-简介

编辑

衣原体病衣原体病

这种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的。衣原体是类似于细菌或病毒的一种微生物。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存在于病鸟的体内,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给别人的鸟或者人。患了这种病后,往往是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发冷、痛、严重头痛、全身不适、高热,还有精神不安、失眠、甚至昏迷,而其主要的表现为炎,有干咳,少粘液性痰,有时痰中带锈颜色,各种检查也呈现肺部有病变表现。但是病人呈脉缓,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病人常有接触鸟类史。由于本病的表现与各种肺炎以及一些传染病较相似,因此对本病和出早期的临床确诊往往比较困难。在没有发明抗生素之前,本病在暴发流行时,病死率可高达20~~40%,严重危胁病人生命,但是目前本病的病死率已下降为1%以下,且大多数死亡的病人为年老体弱者。本病的特效治疗是采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及土霉素,口服1次0.25~0.45克,1日4次,至少连续治疗10天。病人要卧床休息,多饮。为了预防本病,应严格管理鸟类以及家禽的饲养场、屠宰场。家庭屠宰时不宜干拔羽毛及随便乱扔内脏。不要随便接触可疑的病鸟及死鸟,不给鸟类对口喂食。对于本病的病人要隔离治疗。

衣原体病-病原

编辑

衣原体病衣原体病

病原为鹦鹉热衣原体。衣原体对高温的抵抗力不强,55℃经5分钟、37℃经48小时即被灭活。日光照射下最多存活6天,在水中最多存活17天。本衣原体对酸和碱的敏感性较低,但易被季化合物和脂溶剂等灭活。一般消毒药如氯化苄烷铵溶液、70%洒精、3%过可在数分钟内破坏其感染性。本病原对煤酚类化合物和石灰具有抵抗。衣原体是一类具有滤过性、严格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以二等分裂繁殖和形成包涵体革兰氏阴性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衣原体是一类介于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衣原体归于衣原体目(Chlamydiale)衣原体科(Chlamydiaceae)衣原体属(Chlamydia)。属下现有4个种: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牛羊衣原体和鹦鹉衣原体。其中鹦鹉衣原体包括许多不同的生物变种和血清型。形态染色及发育周期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时,有独特的发育周期,不同发育阶段的衣原体在形态、大小和染色特性上有差异。在形态上可分为个体形态和集团形态两类。个体形态又有大、小两种。一种是小而致密的,称为原体(Elementarybody,EB),另一类是大而疏松的,称作网状体(Reticulatebody,RB)。包涵体是衣原体在细胞空泡内繁殖过程中所形成的集团形态。它内含无数子代原体和正在分裂增殖的网状体。鹦鹉衣原体在细胞内可出现多个包涵体,成熟的包涵体经姬姆萨氏染色呈深紫色,革兰氏阴性。在四种衣原体中,只有沙眼衣原体的包涵体内含源,碘液染色时呈阴性,即显深褐色。

衣原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对热较敏感(56℃5min;37℃48h和22℃12d均失去活力),一般消毒剂(如70%酒精、碘酊溶液,3%过氧化氢等)、脂溶剂和去污剂可在几分钟内破坏其活性,但对煤酚类50d才能灭活。鸡胚卵黄囊或小白鼠体内具感染性的原生小体,在-20℃下可保存若干年,用频率超过100千周的超声波或去氧胆酸处理能将其破坏。

临床症状

编辑

衣原体病衣原体病

禽类感染后多呈隐性,尤其是鸡、鹅、野鸡等,仅发现有抗体存在。鹦鹉、鸽、鸭、火鸡等可呈显性感染。患病鹦鹉精神萎顿,不食,眼和有粘性脓性分泌物,拉稀,后期脱水消瘦。幼龄鹦鹉常常死亡,成年者则症状轻微,康复后长期带菌。病鸽精神沉郁,厌食,拉稀,结膜炎眼睑肿胀和鼻炎呼吸困难,发出咯咯声。成鸽多数可康复成为带菌者,雏鸽大多死亡。雏鸭眼和鼻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不食,拉稀,排淡绿色水样稀粪。病初震颤,步态不稳,后期明显消瘦,常发生惊厥而死亡,雏鸭病死率一般较高,以5-7周龄鸭最为严重,成年鸭多为隐性经过。火鸡患病后,精神萎顿,厌食,拉稀,排出黄绿色胶冻粪便,消瘦,病死率可达30%,严重感染的母火鸡产蛋率迅速下降。感染弱毒株的火鸡群症状表现为厌食,绿色稀粪,对产蛋量影响不大。病雏鸡主要症状为白痢样腹泻,厌食,有报告衣原体引起的蛋鸡输卵管浆液性囊肿病,30~50日龄鸡死亡较多。人类的感染大多来自患病鹦鹉类禽鸟,主要经吸入病禽鸟的含菌分泌物而感染,人感染后可引起肺炎和毒血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尚无报道。

流行病学

编辑
鹦鹉热衣原体对各种鸟均有致病性,鹦鹉、鸽子最具有易感性。病鸟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可由污染的尘埃和散在空气中的液滴经呼吸道眼结膜感染,螨等吸血昆虫也可传染。由于人也可被传染,因此要注意自身的保护。

病理学

编辑

衣原体病衣原体病

病鸭剖检时可发现气囊增厚、结膜炎、鼻炎、胸肌萎缩和全身性多浆膜炎,常见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肝脾肿大周炎,有时肝上可见灰黄色坏死灶;病鸽肝、脾肿大,变软,色变深,气囊增厚。胸腹腔浆膜面、外膜肠系膜上有纤维蛋白渗出物。如发生肠炎,可见泄殖腔内容物内含有较多尿酸盐;火鸡病变与上述类似,但肺和心的损害常更严重,肺可呈弥漫性充血,心可能增大,常有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鹦鹉的病变与上类似。

症状

编辑
由于衣原体毒力强弱不同,病鸟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鹦鹉、鸽子等可呈显性感染。患病鹦鹉精神委顿,不食,眼和鼻有脓性分泌物,拉稀,后期脱水、消瘦。幼龄鹦鹉常归于死亡。成年鹦鹉可康复,但长期带菌。病鸽精神不安,眼和鼻有分泌物,厌食,拉稀,成鸽多数可康复而成为带菌者。

诊断

编辑

衣原体病衣原体病

注意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霉形体病、大肠杆菌病及禽流感等疫病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上与衣原体病容易混淆。本病的诊断必须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必要时进行动物接种和血清学试验。(1)流行特点 本病常呈地方流行性,尤其当不安全猪场引入健康敏感猪或是安全猪场输入病猪后常暴发本病,康复猪长期带菌。另外,猪场饲养密度过高,卫生差、通风不良、营养差、霉形体感染等皆可诱发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2)临诊特征 大多数感染后为隐性感染。只是少数猪经过3-15天的潜伏期,才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仔猪有肺炎症状,有些表现结膜炎、腹泻、多发性关节炎生殖系统感后,公猪则出现尿道炎龟头包皮炎、睾丸炎及附属腺体的炎症;母猪则发生流产、死胎和弱胎。

(3)实验室检查 可及时采取流产胎儿和血清送检。

防治

编辑
控制传染源。引进的新鸟先要了解当地是否有衣原体病存在,有条件的可做血清学检查。隔离观察2周后方可入群。病鸟粪便、垫料、羽毛要认真处理,笼具应严格消毒,消灭吸血昆虫,严防此病传播。可用四环素(包括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治疗,氯霉素毒性,不能用。治疗量为每千克饲料加2~4克。这对隐性感染者效果不大。治疗应在严格的隔离条件下进行,数量少时应考虑淘汰病鸟。(一)综合措施为有效防制衣原体病,应采取综合措施,特别是杜绝引入传染源,控制感染动物,阻断传播途径。加强禽畜的检疫,防止新传染源引入。保持禽舍和畜栏的卫生,发现病禽病畜要及时隔离和治疗。对于敏感性较强的禽类(如鸽、鸭)的饲养应该警惕,一旦发现可疑征象,应该快速采取方法预以确诊,必要时对全部病禽扑杀以消灭传染源。带菌禽类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衣原体,故禽舍要勤于清扫,清扫时要注意个人防护,如戴口罩、禽舍清毒等。

(二)免疫接种采用有效的人工免疫是重要的预防措施。鹦鹉衣原体可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衣原体的MOMP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抑制衣原体的感染性。MOMP上的型特异抗原也能诱导机体产生型特异抗体,对小鼠具有保护作用。有证据表明,机体消除鹦鹉热衣原体和抵抗衣原体再感染中,细胞免疫起到重要作用。人和动物自然感染衣原体后,可产生一定的病愈免疫力。用感染衣原体的卵黄囊制成灭活苗,免疫动物可产生较好的预防效果。

(三)治疗鹦鹉衣原体对青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类抗生素都较敏感,其中以四环素类的治疗效果最好。大群治疗时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四环素(金霉素或土霉素)0.4g,充分混和,连续喂给1~3周,可以减轻临诊症状和消除病禽身体组织内的病原。

上一篇 自然疫源

下一篇 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