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 编辑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主要是指病原体侵犯新生儿尿路,造成尿道黏膜或其他组织损伤,尿液中白细胞或脓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好发于男性新生儿。新生儿患病时,可能会出现体温升高、拒奶、体重不增、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黏膜黄染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控制感染,则会引起肾盂积水、反流性肾病、惊厥等并发症。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副大肠杆菌等病原菌。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主要是指病原体侵犯新生儿尿路,造成尿道黏膜或其他组织损伤,尿液中白细胞或脓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好发于男性新生儿。新生儿患病时,可能会出现体温升高、拒奶、体重不增、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黏膜黄染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控制感染,则会引起肾盂积水、反流性肾病、惊厥等并发症。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副大肠杆菌等病原菌。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的症状涉及皮肤、胃肠道、精神、泌尿道及全身多个部位,具体如下:
1.皮肤
本病发生时,红细胞可被破坏,造成血液中的游离胆红素水平增加,导致黄疸,新生儿可出现皮肤黄染、皮肤瘙痒等症状。
2.胃肠道
该疾病可造成胃肠功能紊乱,促使新生儿出现呕吐、拒奶、腹泻、腹胀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3.精神
腹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新生儿可表现为精神不振或烦躁不安、嗜睡、意识丧失等。
4.泌尿道
频繁呕吐和腹泻可造成体液丢失过多,导致尿液浓缩,新生儿会出现尿量减少的症状。
5.全身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不良的卫生习惯、尿路畸形等原因可诱发本病。
一、基本病因
病原微生物侵犯泌尿系统,并不断繁殖,侵犯尿道黏膜和组织时,局部可发生炎症性病变,引发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
二、诱发因素
1、不良的卫生习惯
家属未将尿布清洗干净,尿布上可沾染细菌,使用该尿布时,细菌可侵犯尿道,上行感染,导致本病发生。
2、尿路畸形
先天尿路畸形时,可能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排泄,导致细菌逆行感染,诱发该疾病。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的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应症状、病情加重、引起并发症等。
1.出现相应症状
疾病导致体温升高、体重不增、腹泻、呕吐等症状出现时,应当控制感染,避免感染进一步扩散,促进病情恢复。
2.病情加重
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意识丧失等表现时,需要安抚新生儿,减轻泌尿系统的炎症反应,缓解不适。
3.引起并发症
反流性肾病、肾盂积水等并发症出现时,应该促进尿液排泄,减少液体积聚,促使肾脏功能恢复。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平时应该及时更换尿布,清洗外阴,保证局部清洁、卫生,尽量不要穿开裆裤,以免病原菌再次侵犯。
2.药物治疗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给新生儿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等药物,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促进炎症消退。
3.手术治疗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日常应注意病情监测、调整喂养方式、术后护理等。
1.病情监测
家长平时应注意观察新生儿发热、呕吐、拒奶等症状是否好转,若未得到改善,则需要及时就医。
2.调整喂养方式
母乳营养丰富,建议根据新生儿的需要进行喂养,有助于促进肠蠕动,增强体质,加快病情恢复。
3.术后护理
预防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的方法有勤换尿布、切除过长的包皮、积极控制原发感染等。
1.勤换尿布
日常生活中应该及时更换尿布,不要长时间穿着潮湿的尿布,避免细菌滋生,预防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
2.切除过长的包皮
包皮过长时,易藏污纳垢,造成包皮垢堆积,切除包皮可以减少污垢积聚,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3.积极控制原发感染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一、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可以初步了解新生儿的发育情况,若触诊发现边缘光滑且易于推动的腹部包块,则表示可能存在膀胱肿大或肾盂积水。
二、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
尿沉渣镜检可发现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提示泌尿系统感染的可能;若发现管型尿,则表示存在肾实质损伤。
2、尿涂片检查
尿涂片检查时,如果尿液中的细菌超过10个/ml,则可以辅助诊断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
3、尿培养检查
行耻骨上膀胱穿刺术后,抽取尿液,随后进行细菌培养,若出现细菌生长,即可确诊本病。
三、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观察新生儿有无泌尿系统畸形、尿路梗阻等情况,明确疾病反复发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