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 编辑

人类的一种疾病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血液循环受到致病菌的入侵,从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临床上将出生28天内的婴儿称为新生儿,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易受到细菌、病毒的入侵,引起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会出现黄疸肝脾肿大皮肤瘀斑、食欲下降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暂停、休克等情况。建议及时治疗,以防出现膜炎、脑积、智障碍等并发症

就诊指南

编辑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发病部位:全身

发人群:新生儿

治疗方法: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

是否遗传:否

相关症状:烦躁不安 腹胀 瘀斑

相关疾病: 发烧 小儿感冒 新生儿黄疸

相关检查体格检查 病原学检查 血液非特异性检查

相关手术:无

是否属于医保:是

概述

编辑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血液循环受到致病菌的入侵,从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临床上将出生28天内的婴儿称为新生儿,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易受到细菌、病毒的入侵,引起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会出现黄疸、肿大、皮肤瘀斑、食欲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暂停、休克等情况。建议及时治疗,以防出现脑膜炎脑积水智力障碍等并发症。

症状

编辑

新生儿败血症可引起呼吸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等。

1.呼吸系统症状

出现呼吸困难,导致机体口唇甲床发绀

2.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进食后出现腹胀、呕吐等症状,部分患儿皮肤出现黄染

  3.神经系统症状

烦躁不安,或出现嗜睡、反应力下降,中枢神经受刺激引起体温增高。

4.循环系统症状

循环衰竭,出现面色苍白、手脚冰冷等症状,率出现改变。

  5.血液系统症状

凝血能异常,皮肤黏膜出现瘀斑。

病因

编辑

新生儿败血症通常由于感染引起,与免疫功能发育不全、产妇传播、侵入性医疗操作等有关。

1.免疫功能发育不全

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完善,皮肤屏障功能较弱,在接触致病菌时,易出现感染,引起发病。

2.产妇传播

若母亲在妊娠期存在生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大病菌可在产道内定植,生产时,新生儿通过产道时易被感染。

  3.侵入性医疗操作

新生儿出生后进行中心静脉置管、肠外营养等侵入性有创操作,皮肤黏膜存在损伤,致病菌易通过创面入侵血液循环,导致发病。

就医

编辑

新生儿败血症的就医指征有出现精神异常、出现黄疸、存在出血倾向、消化系统出现不适等。

1.出现精神异常

出现嗜睡、焦虑不安等症状,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

  2.出现黄疸

皮肤巩膜发黄,短时间未自行缓解,停止母乳喂养后仍存在。

3.存在出血倾向

皮肤、黏膜出现出血点,排除跌倒损伤可能。

4.消化系统出现不适

食欲下降,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可出现腹泻

若出现上述情况,需立即携带患儿前往医院进行诊治。

治疗

编辑

新生儿败血症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换血疗法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

1.一般治疗

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出现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加强保暖,出现低氧血症者可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

2.药物治疗

使用青霉素甲硝唑、头孢曲松等药物进行治疗,控制感染,但药物需要医生建议下使用,以防影响患儿后期的生长发育

  3.换血疗法

若上述治疗效果不佳,可进行换血疗法,减少血液循环内的病原体,限制病情的发展。

日常

编辑

新生儿败血症日常应注意科学喂养、保持环境卫生适宜、监测病情发展等。

1.科学喂养

尽量选择母乳喂养,其中含有的抗体、双歧因子、溶菌、乳蛋白等可以增强患儿的抵抗力,无法正常吞者可采取饲进行营养支持

2.保持环境卫生适宜

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定期进行杀菌除螨,避免滋生病菌,不可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以防出现交叉感染。

3.监测病情发展

定期测量患儿心率、脉搏、血、体温等生命体征,了解病情发展情况,若出现高热、呕吐等情况,需立即就医。

预防

编辑

新生儿败血症可通过孕期保健、加强卫生护理、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等进行预防。

1.孕期保健

怀孕期间需定期进行产检,避免出现感染现象,若已经出现,需及时治疗,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2.加强卫生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需加强卫生护理,喂奶前需清洁新生儿的口唇和产妇的乳房,接触新生儿皮肤前需清洁双手,减少新生儿与病菌的接触。

  3.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若非身体需要,避免进行穿刺、鼻饲等操作,降低感染概率。

诊断

编辑

新生儿败血症可通过体格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液非特异性检查等帮助诊断。

  1.体格检查

测量体温并观察患儿表现,若体温增高,出现黄疸、活动减少、精神萎靡、嗜睡等情况,患病可能性较大。

2.病原学检查

进行血培养、尿液培养等,了解体内是否存在致病菌,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并且可以明确致病菌类型,便于后期的治疗。

3.血液非特异性检查

进行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可了解感染程度,并判断是否合并脑膜炎。

上一篇 新生儿呕吐

下一篇 隐翅虫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