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厌食症 编辑
厌食症是指患者自己有意识的严格控制进食,导致体重下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或出现严重营养不良的一种进食障碍。
厌食症的发生与患者出现特殊的精神心理改变有关,由于体重及体型的超价观念,导致患者对自己的体像有歪曲认知,即使体重过低仍然认为自己过胖,盲目的追求苗条身材。患者会因为自我拒食、导吐等行为引起消瘦、闭经甚至死亡。
就诊科室: 精神科
发病部位:心理
多发人群:青少年 女性
是否遗传:否
相关症状:消瘦 厌食 拒食 营养不良 皮肤干燥 脱发 代谢减慢
相关检查:体格检查 血常规检查 电解质检测 磁共振成像 CT检查 进食障碍问卷 进食态度测验 进食障碍检查自评问卷
相关手术:无
是否属于医保:是
厌食症是指患者自己有意识的严格控制进食,导致体重下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或出现严重营养不良的一种进食障碍。
厌食症的发生与患者出现特殊的精神心理改变有关,由于体重及体型的超价观念,导致患者对自己的体像有歪曲认知,即使体重过低仍然认为自己过胖,盲目的追求苗条身材。患者会因为自我拒食、导吐等行为引起消瘦、闭经甚至死亡。
厌食症需要及时进行干预,以免患者因为严重营养不良引起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
厌食症典型症状有心理症状、行为症状、躯体症状、伴随症状等。
1、心理症状
患者对肥胖有强烈恐惧,对体形、体重过度关注。
2、行为症状
主要表现为刻意限制进食、进食速度缓慢、偏食、挑食、过度运动或是进食后通过诱吐、导泻、利尿等方式干预体重。
3、躯体症状
表现为极度消瘦,常伴有营养不良、消瘦、皮肤干燥、脱发、代谢减慢等,严重者还有各器官功能低下、水电解质紊乱等重症表现。
4、伴随症状
患者还会有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会随着病程进展逐渐明显;随着体重下降严重,还会出现性功能减退、阴毛及腋毛脱落、子宫萎缩、勃起功能障碍等情况。
1、生物学因素
包括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有厌食症家族史的人群患病几率会高于普通人。其次,神经递质失调、神经内分泌异常等因素也会引发厌食症。
2、心理因素
厌食症患者有独特的心理及人格特点,通常患者还会存在完美主义、刻板主义等特征。其核心主要是独有的对体型及体重的超价观念,以及对完美体型的歪曲认知和期望导致患者通过控制饮食来表达。
3、环境因素
理想的体型是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左右的,厌食症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与患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观念有关,因为现代社会崇尚以“瘦”为美,导致女性过分追求苗条身材,将其作为自信及成功的代表。
厌食症患者一般不会主动求医,更倾向于否认自己存在问题。当家属发现患者近期有明显的厌食、拒食等行为时,需要及时带其就医。
其次,若发现患者过度担心体重、体型,尝试各种方式减肥,甚至出现滥用泻药、催吐等情况时,要及时带患者就诊精神心理科。另外,若女性因为过度节食减肥出现闭经、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时,也要及时就医。若患者因为过度控制体重出现营养不良引起头晕、晕厥等症状时,需要立刻就医。
确诊有厌食症的患者,家属需要带其定期复查,及时向医师反馈患者的行为表现。
1、一般治疗
首先需要纠正患者的营养不良,通过合理膳食搭配进行营养重建。存在恶病质或进食困难的患者可以通过鼻饲法、静脉输液等方式补充营养,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情况。
2、药物治疗
仅对部分厌食症患者有一定作用,大多采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物改善患者情绪,间接促进行为改善,从而增强患者的食欲,增加体重。
3、心理治疗
厌食症的家属日常需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给患者建立良好的进食模式、做好心理支持等。
1、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和睦,家庭成员之间适当的表达情感可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对疾病恢复有好处。
2、建立良好的进食模式
监管患者的饮食及行为,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饮食,告诉患者厌食行为会导致哪些后果,避免偏食、挑食等情况的发生。
3、做好心理支持
家属可以通过倾听、解释、指导、鼓励等方式让患者正确的认识及了解厌食症,与患者多交流,适当鼓励,增多陪伴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饮食规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等行为可以预防厌食症。
1、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懂得知足、避免经常抱怨、适当的参加户外活动都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降低厌食症的发生几率。
2、饮食规律
三餐进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注重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补充,有助于避免营养不良。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及社会认知能力,不盲目追求时尚,避免过度关注自身体型及体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可以预防厌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