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稳定性 编辑

生物学术语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生态系统定性即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能相对稳定的能。主要通过反馈(feedback)调节来完成,不同生态系统的自调能力不同。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生态系统稳定性

原理:通过反馈(feedback)调节来完成

反馈种类:正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

属性:不同生态系统的自调能力不同

学科:生物学

特性: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反馈方式

编辑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反馈(feedback)来完成的。反馈又分为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和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两种。负反馈对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是必不可少的。正负反馈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保证了生态系统可以达到一定的稳态。例如,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因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以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要比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调节方式

编辑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同种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主要特性

编辑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进化特征有关,而且与外界干扰的强度和特征有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

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一般情况下,(人工生态系统不再考虑之列)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稳态转化

编辑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都会具有两个或更多的可交替(或可转化)的稳定状态,这是由生态系统发育的阶段性所决定的,即具有相对稳定的暂态,这些暂态之间的变化称之为稳态转化。

生态系统的稳态转化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突变过程,它是以生态系统状态对环境条件的响应轨迹为基础:生态系统状态在一定范围内响应相当迟缓,而接近某一临界平时强烈地响应,形成突变;当生态系统的响应曲线向回“折叠”时表明,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可存在于两种不同的稳定状态之中,被一个不稳定的平衡区隔开。

图1 沉水植物稳态转化的化学计量机制示意图图1 沉水植物稳态转化的化学计量机制示意图

多稳态的维持与转化(图1),在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恢复中具有重要意义。譬如,在浅水湖泊中,一般有两个稳定状态:水生高等植物占优势的清水状态和浮游藻类占优势的浊水状态 。将浊水生态系统通过人工的方式转变成清水生态系统往往需要通过耗资巨大的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