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样芽孢杆菌 编辑

仙人掌杆菌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蜡样芽孢杆菌(学名:Bacillus cereus),又称仙人掌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β溶血性的杆状细菌 。经常在土壤和食物中被发现,有些菌株会引起食物中毒,例如"炒饭综合症"(Fried Rice Syndrome);另外一些菌株则对其他动物有益。蜡样芽孢杆菌是兼性厌性。与其他芽孢杆菌相同,它会产生防御性的内芽孢。它的致病因子包括施普善(cereolysin)和磷脂C(Phospholipase C)。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蜡样芽胞杆菌

拉丁学名:Bacilluscereus

二名法:Bacilluscereus

界:细菌界

门:厚壁菌门

纲:芽胞杆菌纲

目:芽胞杆菌目

科:芽胞杆菌科

属:芽胞杆菌属

种:蜡样芽胞杆菌

分布区域:土壤、、空气以及动物肠道

科学分类

编辑

蜡样芽孢杆菌在羊血培养基上蜡样芽孢杆菌在羊血培养基上

域:细菌域 BaCTeria

门:厚壁菌门 Firmicutes

纲:芽胞杆菌纲 Bacilli

目:芽胞杆菌目 Bacillales

科:芽胞杆菌科 Bacillaceae

属:芽胞杆菌属 Bacillus

种:蜡样芽胞杆菌 B. cereus

二名法

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 & Frankland 1887

中文学名:蜡样芽孢杆菌

拉丁学名:Bacillus cereus.Frankland

形态特征

芽胞杆菌属(Bacillus)中的一种。菌体细胞杆状,末端方,成短或长链,1.0~1.2×3.0~5.0微米。产芽孢,芽孢圆形或柱形,中生或近中生,1.0~1.5微米,孢囊无明显膨大。革兰阳性,无荚膜运动菌落大,表面粗糙,扁平,不规则。菌落形态:在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上,37 ℃,培养24 h,可形成圆形或近似圆形、质地软、无色素、稍有光泽的白色菌落(似蜡烛样颜色)直径5-7 mm.在M.Y.P 培养基上生长更旺盛,菌落直径达8-10 mm,质地更软,挑起来呈丝状,培养时间稍长,菌落表面呈毛玻璃状,并产生红色色素。在蛋白酵母膏平板上菌落为灰白色,不透明,表面较粗糙,似毛玻璃状或融蜡状,菌落较大。蜡状芽胞杆菌细菌对外界有害因子抵抗力强,分布广,是典型的菌体细胞,有部分菌株能产生肠毒素,呈杆状(约1.5μm),有色,孢子呈椭圆形,有致呕吐型和腹泻肠炎肠毒素两类。

生态习性

兼性好氧。生长温度范围20~45℃,10℃以下生长缓慢或不生长。存在于土壤、水、空气以及动物肠道等处。在葡萄糖肉汤中厌氧培养产酸,从阿拉伯甘露醇木糖不产酸,分解碳水化合物不产气。大数菌株还原硝酸盐,50℃时不生长。在100℃下加热20min可破坏这类菌。

经济用途

与人类关系密切是引起食物中毒,中毒者症状腹痛、呕吐腹泻。蜡状芽胞杆菌可产生抗菌物质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降解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改善生态环境。可产生细菌蛋白酶;可用于麻脱胶,是各种抗生素抗菌活性的测定菌。可用于明胶液化,牛奶胨化,还原硝酸盐,水解淀粉。

模式株

编辑

ATCC 14579 = CCM 2010 = BCRC (formerly CCRC) 10603 = CCUG 7414 = CIP 66.24 = DSM 31 = HAMBI 1887 = IAM 12605 = IFO (NOw NBRC) 15305 = JCM 2152 = LMG 6923 = NCCB 75008 = NCIMB 9373 (formerly NCDO 1771) = NCTC 2599 = NRRL B-3711 = VKM B-504

病症

编辑

蜡样芽孢杆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细菌,在生长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会产生一种被称为“芽孢”的“外壳”,把自己保护起来,避免死亡。因此,蜡样芽孢杆菌比其它细菌更耐热,常常在加热的条件下也不会死亡。蜡样芽孢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放毒”,其中两种毒素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有两种类型:呕吐型和腹泻型。引起呕吐型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是米饭及其制品(80%以上),如:米饭、炒饭、稀饭、米糕、米粉皮、米线等;凉面、豆腐也可以引发。

腹泻型食物中毒较少见,潜伏期较长,一般在进食后6-15小时发生临床表现主要是水样腹泻和腹痛,很少伴有呕吐症状。大多数在腹泻数次后症状逐渐减轻,1天左右好转。严重者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出血性腹泻。引起腹泻型食物中毒的食品较复杂,粮食、肉类、乳类食品均可引发,其中盒饭类混合食品较多见,可能是在分装的过程中污染所致。

吃了冷藏不当而变质的剩饭是造成呕吐病症的最主要的原因。食用变质食物后1–5小时就会引起恶、呕吐。这种病症与其他的变质引起的短期病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所造成的)较难辨别。

以前人们认为有毒物质产生效果的时间与以上两种类型有关,但事实上呕吐综合症是因一种只在引起呕吐的类型中发现的名为cereulide的毒素造成的,并且该产物不是蜡样芽胞杆菌的标准产物之一。Cereulide是一种由非核糖调控缩氨酸综合(NRPS)产生的即使在菌体内也是不常见的dodecadepsipeptide。两个科研小组独立发现这种转录是发生在pCERE01或是pBCE4810质体上。有趣的是,该种质体与有毒的pXO1质体主要构成相同,pXO1是炭疽杆菌中编码毒素的基因,但却处在不同的致病岛上。蜡样芽胞杆菌的牙周分离同样具有不常见的类pXO1质体。

发现

编辑

1950年首次在挪威报告,以后类似的食物中毒在许多国家都有报告。蜡样芽抱杆菌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以夏、秋季最高(6-10月份),引起中毒的食品常于食前保存温度不当(26~37℃)放置时间较长,使食品中污染的蜡样芽抱杆菌得以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中毒。

蜡样芽抱杆菌食物中毒的诊断,很多是根据流行病学线索,中毒食品检出大的蜡样芽饱杆菌>100000cfu/g作为食物中毒的判断依据。食品中污染蜡样芽抱在室温内(16一40℃)即易繁殖产生肠毒素,故肉类、奶类及剩饭等熟食品只能在低温短期时间存放。剩饭等熟食品只能在低温短期时间存放。剩饭等熟食品即使在食用前加热煮沸,蜡样芽抱菌的芽抱也不易死亡。

鉴定方法

常规分离鉴定技术中检样处理、增菌及分离培养鉴定按GB/T4789.14一2014的方法进行。

检测方法

内外对于蜡样芽抱杆菌的检测方法有常规的检测方法;基于PCR技术、酶反应免疫学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

常规检测方法是将分离培养后的可疑菌落做生化试验、溶血试验、协同溶血试验、动物试验、典型运动等鉴定,被确定为蜡样芽孢杆菌后进一步进行血清分型。常规检验步骤为:样品→增菌→分离培养(并作菌数测定)、分离纯化→革兰染色镜检/生化及菌落观察/生化反应试验→肠毒素检查

上一篇 腰子草

下一篇 腰骨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