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刺 编辑

中药方剂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蜈蚣刺,中药材“蜈蚣刺”。别名:马椒、止血丹、马胶根、接骨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杂木林中林缘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云南地。原形态:攀援状灌木。茎枝木质,灰褐色,着生下弯如鸟嘴状的皮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纸质至革质,边叶柄长可达60cm;叶轴背面着生下弯而短小的皮刺;小叶柄长不及1mm;小叶2151,歪斜的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为长圆形,长24cm,……

拼音注音

编辑
Wú Gōnɡ Cì

别名

编辑

马椒、止血丹、马胶根、接骨药

来源

编辑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叶花椒的根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nthoxylum multijugum Fran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挖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叶,晒干。

生境分布

编辑

生态环境:生于杂木林中林缘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编辑

攀援状灌木。茎枝木质,灰褐色,着生下弯如鸟嘴状的皮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纸质至革质,边叶柄长可达60cm;叶轴背面着生下弯而短小的皮刺;小叶柄长不及1mm;小叶21-51,歪斜的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为长圆形,长2-4cm,宽1-1.5cm,先端急尖或钝而略斜,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侧不对称,边缘有不明显的细锯齿或近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青绿色,散生腺点。聚伞花序腋生,长达15cm;苞片细小;萼片4,卵形,长约1.5mm,边缘薄膜质;花瓣4,青色,卵状长圆形,长约2mm;雄花的雄蕊4,长3-4mm,药隔先端有色9泽较深的腺点一颗;退化皮短小。果梗长3-6mm;心皮4,成熟的通常1-3,紫红色;分果爿有略粗大的腺点,先端几无喙嘴状突起。种子卵珠形,直径4mm,黑色,光亮。花期4-6月,果期7-10月。

栽培

编辑

生物学特性 喜温湿润的环境。以排良好夹沙土或冲积土较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四川地区于2-3月播种。整地作苗床,开1.3m宽的畦,畦上开横沟,沟距33cm,深约7cm,播幅约10cm。把种子连牛粪粉匀撒沟里,每1hm2用种子22.5-30kg,播后施入畜粪水,上覆草木灰1cm厚,再盖1-2cm厚的细土。培育2-3年,苗高1m左右时,即可移栽。于3-4月把幼苗挖起,稍加修剪,使成1-2个主干。在选好的地上,按行、株距2-2.5m开穴,每穴栽苗1株,盖土紧,再盖土与地面齐平,最后浇水定根。

田间管理 幼苗出齐后,注意拔草。苗高10-13cm时匀苗,每隔7-10cm留苗1株,并中耕除草、追肥1次。在8月、11月各再中耕除草1次,并在11月中耕除草后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移栽后,当发出新芽时,松土、追肥1次,同时插设支柱。以后每年冬季都松土、追肥1次,同时把下部过多、过低的枝条剪除。

性状

编辑

性状鉴别 叶为羽复叶,小叶21-51,叶片卵状披针形,长2-4cm,宽1-1.5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两侧不对称,全缘,或有不明显细齿,绿色,有光泽,下面有众多黑色小腺点;叶轴有倒钩刺。叶革质。气弱,味辛、苦。

性味

编辑

辛;苦;温;小毒

功能主治

编辑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接骨止血。主风寒湿痹;牙痛骨折;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外用:适,研末撒布或香油调搽。

摘录

编辑
《中华本草》

上一篇 蜈蚣兰

下一篇 蜈蚣旗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