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聚变 编辑
中文名:核聚变
外文名:Nuclearfusion
别名:核融合/融合反应/聚变反应
领域:核能
学科:核物理
中国
中国于2003年加入ITER计划 。位于安徽合肥的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是这个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国内主要承担单位,其研究建设的EAST装置稳定放电能力为创记录的1000秒,超过世界上所有正在建设的同类装置。
2010年9月28日,中国新一代热核聚变装置EAST首次成功完成了放电实验,获得电流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负责这一项目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所长李建刚研究员说,此次实验实现了装置内部1亿度高温,等离子体建立、圆截面放电等各阶段的物理实验,达到了预期效果。EAST装置是中国耗时8年、耗资2亿元人民币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而成的。
2020年12月4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HL-2M)建成并实现了首次放电。
2022年10月19日,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创造了中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标志着中国核聚变研发距离聚变点火迈进重要一步,跻身国际第一方阵,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
国际
美、法等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起了耗资46亿欧元的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为人类输送巨大的清洁能量。这一过程与太阳产生能量的过程类似,因此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也被俗称为“人造太阳”。
据科技日报2014年10月17日消息,美国老牌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近日宣布,其已在开发一种基于核聚变技术的能源方面取得技术突破,第一个小至可安装在卡车后端的小型反应堆有望在十年内诞生。
从长远来看,核能将是继石油、煤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人类将从“石油文明”走向“核能文明”。
2023年,科学家们在日本国家聚变科学研究所的大型螺旋装置中进行了氢—硼核聚变,并借助TAE开发的探测器,测量出了反应产物:氦核(α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