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捷申病 编辑
(swine infeCTious encephalomyelitis,SIE)
46399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swine infECTious encephalomyelitis,SIE)又名猪捷申病(Teschen disease)、猪脑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 suum)、猪泰法病(Talfan disease)、塔尔凡病,本病是由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猪脑脊髓炎、母猪繁殖障碍、肺炎、下痢、心包炎和心肌炎。以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共济失调,肌肉抽搐和肢体麻痹等一系列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
中文名:猪捷申病
别名:swine infectious encephalomyelitis
主要危害作物:猪
猪捷申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1999年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将肠道病毒属猪肠道病毒中的11个血清型列为捷申病毒属。
捷申病毒粒子由蛋白外壳和内部核心组成,成球形,直径25-30nm,无囊膜,其外层包裹核衣壳,衣壳由32个壳粒组成,无脂蛋白。病毒衣壳由4种蛋白即VP1、VP2、VP3、VP4各60个拷贝组成,其中VP1和VP3是主要免疫性抗原。病毒核心为单股正链RNA,约有7200个核苷酸,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34g/cm3 ,分子量2.5×106 u 。病毒用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处理稳定,对多种消毒剂具有相应抵抗力,但它能被次氯酸钠和70%乙醇完全灭活。在4℃时,病毒于pH3-9环境中能够存活24h以上;56℃仍能存活30-120min。用冻干的方法保存,会大大降低其滴度,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时是用50%甘油对其保存,在4℃时可长时间维持其稳定的毒力,于-70℃则具有多年的存活期。迄今,尚未发现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有凝集和吸附红细胞的能力。
46400
本病毒最易在猪源细胞上培养,例如猪肾细胞、PK-15细胞系、IBRS-2传代细胞等,不同毒株产生的细胞病变不同,有的形成葡萄状聚在一起从培养瓶壁上脱落,有的形成细胞周围星状突起。【1】李娟、冯力.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捷申病毒的感染及防制.1002-1957(2006)04-0043-02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又可分为三个亚型:第一个亚型包括Konratice和Bozen等毒株,第二个亚型包括Talfan和Tyrol毒株,第三个亚型包括Reporyje毒株。血清亚型的划分与各毒株的毒力无关。例如第二亚型中的Talfan毒株只能引起轻症疾病,Tyrol毒株却毒力经常引起疾病严重的暴发,并有较高的死亡率。
Mayr&Schwobel二氏在细胞致病作用的过程中区分两个时期,初期细胞变圆,轮廓鲜明,表现不断增重的浓缩和颗粒性,后期细胞分解成不定型的团块。 Kozlova,NN等人曾经研究过小猪肾小管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对PEV的敏感相。实验表明,当有丝分裂的细胞处在S期和G2期时,对病毒有抵抗力。
1. 传统上用“捷申病”这个名称来表示多年前这种病较严重的大规模的爆发,这种爆发最早在波兰与德国的边境地区,以及马达加斯加等地区爆发。从那以后,世界上其它地区也不时爆发这种疾病,但症状较温和。通常用其它的名称来表示这种较温和的发病,例如:塔尔凡病(塔尔凡是威尔士界内一座山的名称,这里曾经爆发这种疾病)等,以避免实施针对“捷申病”的屠宰销毁政策。起先捷申病出现之后,西方很多国家都错误地把这种病列为必须申报销毁的疾病,后来才发现这种病毒的分布实在太广泛了。几年前捷申病已从欧盟的需申报疾病清单上去掉了。
2. 地理分布和危害:
1929年,本病最先发现于原捷克斯洛伐克的捷申地区,故又称为捷申病。1931年由Klobouk氏作为一种新病而描述。随后在中欧、西欧、北美以及澳大利亚和非洲也相继有了报道。1955年-1957年,丹麦和英国发现猪的一种轻症麻痹病,称为泰法病,也称台劳病,良性地方性轻瘫。后来证明其病原体也是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只是其毒力较弱。严重病型只见于中欧和马达加斯加。中欧的流行区包括原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以及相邻的波兰、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地区,在这些国家呈地方性流行。散发的病例见于瑞士、意大利北部、法国和德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和末期,此病流行特别严重,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来,本病广泛分布于丹麦、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可危害各种年龄的猪,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我国情况:
此病毒在国内研究不是很多,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2003年分离到血清型1型,说明我国也有该病毒存在。到目前为止,该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猪重要传染病之一。
46401
4.流行特点:
(1).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病猪无论是在临诊症状期还是在潜伏期都具有传染性,最危险的阶段是在潜伏期和发病初期。本病在发病第一天传染率为存栏头数的15%-40%,随后逐渐降低。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脑脊髓中,但在感染后几周内可随分泌物(唾液等)和排泄物(粪便)排出。外观正常的猪,特别是4-8周龄以上的猪体内,常可以分离到病毒。说明健康猪带毒现象或隐性感染普遍存在。只有强毒毒株才能引起暴发流行。因此,在临诊上隐性感染的猪,对疫病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
随分泌物、粪便等排出的病毒,可以通过饲料、饮水、用具、铺垫物传染给健康猪;工作人员也可能机械传播。不排除鸟类、啮齿类动物及飞蝇对病毒的传播。
有报道,PEV还可经呼吸道传染,但在Romanenko,VF的实验中,曾将三头小猪置于空气唾沫传染状态下,另外两头在其周围撒上病猪的尿液,都未能使其感染。
人工感染可经口、脑内或鼻内接种等方法。皮下注入病毒很难发生猪感染。PEV只感染猪,包括家猪和野猪。
幼龄仔猪,特别是2-6个月龄的断奶仔猪和架子猪最易感染,而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很少发病。哺乳仔猪的肠道中很少能够分离到病毒,这可能是吮乳仔猪随初乳获得母源抗体的缘故。自然感染后猪只能产生免疫性。
实验证明给小鼠、大鼠、豚鼠和家兔等实验动物,以及牛、马、羊等牲畜作人工病毒接种,不能引起感染。对鸡胚也不能感染。
各血清型的致病力有较大差异,因此,发病率、死亡率和流行形式也往往不同。在新发病的猪群中,本病常呈暴发式,逐渐蔓延全群,老疫区常为散发。
本病可在一年内的任何季节发生,但在深秋和初春更为严重。
(2).由血清型1型引起的脑脊髓灰质被国际兽疫局(OIE)列为B类传染病。捷申病的发病率可达50%,病死率可达70%-90%。
本病的血清型不少于10种,不同血清型的毒株,其致病性不同,除了引起脑脊髓灰质炎外,该病还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肺炎、下痢、心包炎和心肌炎等,并且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迄今,还不清楚8、10血清型毒株的致病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猪是捷申病的宿主,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幼龄猪易感性最高。该病感染率虽高,但病死率却因日龄而异,哺乳仔猪几乎100%死亡,3周龄以上的猪症状或阴性感染。病毒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并通过粪便排除体外,,排毒时间可达数周,被污染的饲粮和饮水可经消化道再感染其他健康猪,也可通过眼结膜、生殖道和呼吸道粘膜感染。任何年龄猪都可感染多种血清型毒株,因此在同一个猪群中经常存在几个血清型。成年猪通常具有很高的循环抗体水平,哺乳仔猪则因母乳中的抗体而不感染。当该病呈地方性流行活发生于免疫猪群时,发病主要局限在生长期幼猪和断奶仔猪,未免疫或抗体水平抵的母猪和哺乳仔猪也可能有散发病例,在诊断时应予以注意。
自然感染病例,猪捷申病病毒经口进入机体后,首先在扁桃体和肠道中复制,主要在咽喉部淋巴网状组织和肠道粘膜组织中增值,与前段肠道相比,回肠和大肠更容易感染,在感染的组织中有较高滴度。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肠道中哪种细胞适合病毒的复制,不过根据该病毒的试验结果类推,可能是肠固有层中的网状内皮组织。感染血清1型毒株后,常可引起病毒血症;但毒力较弱滴毒株,不常见其引起病毒血症。
麻痹症状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感染的结果。病毒是通过血液或神经的途径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病毒在肠道上皮和局部淋巴结中繁殖;病毒随着血液循环到全身;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繁殖。
感染过程可能在任何一个阶段趋于静止,在临诊上表现为从急性型到亚急性型和隐性型各种过渡。
捷申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以死木胎症候群为主。临床上分为4个型:即: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
1.本病潜伏期为2-28天,病猪首先出现体温升高,多在40.0-41.1℃左右或更高,病猪表现为厌食、倦怠、呕吐、严重鼻炎、腹泻及行动失调。1-2天后,体温降至正常,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寒战、感觉过敏、抽搐、共济失调,四肢僵直(特别是后肢)、角弓反张和昏迷,接着发生麻痹,病猪呈犬坐姿势或于一侧卧地,前肢作划水样,受声响或触摸刺激时,可引起四肢不协调的运动,或角弓反张,也可见面部麻痹和失音。病猪发生便秘。传染性脑脊髓炎的病程发展迅猛,瘫痪出现后的2到3天,就有80%-95%的病猪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有些病猪死于吸入性肺炎,有些病例于急性期之后食欲有所恢复,如能精心护理常可耐过,但见消瘦并有麻痹症状。
(图:心腔积液)
46402
2.该病的亚急性期为6-8天,死亡较少。
3.慢性传染性脑脊髓炎多发于成年猪,病程为几周到几个月,特征为沉郁、行动困难、尾部麻痹、前肢瘫痪。其中有20%的病猪因肺炎、褥疮、败血症等原因而死亡。
4.由毒力较低的毒株引起的则症状较轻,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主要侵害仔猪。病初体温升高,运动失调和背部软弱。这些症状大多可在几天内消失,但有些病猪则随后出现易兴奋、发抖、平衡失调、运动失控、最后肢体麻痹等症状。
(图:组织切片观察心肌坏死)
46403
剖检死亡猪时可检皮下、大肠及肠系膜水肿,胸腔和心包积液、脑膜和肾皮质有出血点。组织学检查可见脑脊髓血管周围水肿、出血和淋巴细胞浸润,延脑髓质中枢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死于本病的猪有的可见肺心叶、尖叶及中间叶有灰质实变区,肺泡及气管内有渗出液,严重的有心肌坏死和浆液性纤维素性心包炎病变。有时,猪死于该病,但观察不到特征性的病变。
1.细胞分离培养:捷申病传统的诊断技术是在细胞上分离培养,并用敏感的方法进行检测。电子显微镜负染技术可在电镜下区分其它引起神经症状的病原,如狂犬病病毒等,但是对于同样的小RNA病毒属的其他成员则不能区分。免疫电镜技术在标准阳性血清的作用下可用于病毒的鉴别诊断。
2.血清学试验:捷申病毒的血清学诊断方法还有免疫荧光试验(I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及病毒中和试验(VNT)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IF和ELISA,但由于捷申病毒多血清型的存在,检测方法还是VNT。其他的检测方法如补体结合试验等,虽然敏感,但容易产生部分血清型的交叉感染。
3.分之生物学方法:该方法是诊断疾病、检测抗原最可靠的方法,因为生物个体间的DNA或RNA是完全特异性的。对于捷申病毒而言,它具有单股正链RNA,因此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RT-PCR和nested-PCR,对猪捷申病的诊断、预防具有深远的意义。
1.处理方法:对感染猪场实行完全隔离及对污染区实施消毒,对感染猪或同群猪作扑杀处理(这是对烈性传染病的处理方法,原则上,捷申病已经很少爆发,所以这种方法已经很少用,也不实际)。
2.个人意见:某些文献认为捷申病没有治疗方法,也没有疫苗可用,而使用的预防方法主要是用后备种猪与隐性感染猪混养或接近混养,这样可以使健康猪产生抗体。而且,猪捷申病在我国尚无爆发流行的报道,因此,搞好环境卫生、做好保健工作,加强饲养管理才是最重要的, 3.免疫接种:国内外对于本病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和良好的基础,而且已证实该病毒疫苗免疫效果良好。早期多用病猪或人工感染猪组织悬液所制成的氢氧化铝灭活苗。20世纪50年代初期,该疫苗在东欧一些国家使用后,猪捷申病病死率从5.27%降至0.03%,在严重疫区,对全部易感猪注射后,未见本病的再发生;50年代末期,Mory和Correns(1959)用猪捷申病毒血清1型Konratice株在猪肾细胞连续传100代以上,培育成功弱毒变异株.制成弱毒活疫或灭活疫苗,可诱导仔猪产生相应的保护I生抗体,采取人工攻毒(脑内接种)的方法,保护率在80%以上。
除了早期接种疫苗外,猪场还应坚持自繁自养,尽量减少外购猪的数量.而且要严格控制外购猪的质量。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饲养管理,特别要注意提高饲粮中能量饲料的供给,完善防寒保暖措施,提高猪群整体抗病能力。搞好猪舍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圈舍粪尿及垃圾要天天清除,并坚持对圈舍固定时间消毒。病毒在紫外线和日光下容易死亡,在猪舍内适当地加强光照.安装紫外灯可杀灭有效距离内的病毒,保持地面干燥也有一定的作用。猪场一旦感染发病.除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外。还要采取隔离措施。防止发病猪舍的病毒传到健康舍。要控制人员串舍,妥善处理病猪粪便,禁止猫狗肆意活动消灭老鼠,赶走飞鸟,及时用药,随时清除病猪或疑似病猪。目前。国内外对猪捷申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只有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才会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1 .猪捷申病毒至少从1929年以来就存在,而且还可能更早,为什么一种病毒能够引起多种临床疾病的产生,各种疾病与血清型的关系,这些疾病的相关程度,猪捷申病毒血清型第8、10型的致病性等还有待于进行明确和深入研究。
2 .使用疫苗对捷申病进行预防。目前有细胞培养病毒的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主要预防的Prv一1型病毒,对其它血清型没有效果。这两种疫苗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人研究。由于捷申病毒血清型多样,使开发一种针对所有捷申病毒血清型的疫苗变得困难。
3 .在我国,引起神经症状、母猪繁殖障碍、肠炎、肺炎、心包炎和心肌炎等症状的疾病很多,那么捷申病毒在这些疫病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目前还不清楚。同时,在我国捷申病毒流行的真实情况还是个未知数。所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 .所有的疑问和未知都鞭策我们不断拓展研究方向和领域,尤其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深入地探究其感染与免疫机制,这将为以后捷申病毒的防治和疫苗的研发奠定坚实的理论、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