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伏天“以热驱寒”正当时 冬病夏治就靠它 编辑
“暑热”会导中暑、脱水,但是夏季残留在体内的“寒”到冬季时就会令身体生病。所以,冬病夏治这一传统防治手法,被使用了上千年。
但是,冬病夏治不仅局限于三伏贴、艾灸等,还有饮食、按摩等疗法,最简单也是最基础的方法是利用夏季的“热”来驱寒邪。
寒邪
寒冷本来气候引起,但是寒冷太过就会伤人,成为致病的寒邪。
对寒邪的定义是: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也就是说,所患疾病表现出畏寒怕冷、气滞血瘀、血液不循环以及有收敛现象,致病原因可能就是寒邪。
在日常生活中,以下疾病与寒邪有关
1.手脚冰凉、畏寒、痛经。
2.四肢麻痹、腰酸背痛、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
3.反复感冒、老慢支、哮喘、鼻炎。
4.腹泻、腹痛、经期腹泻、消化不良等。
5.顽固性头痛、偏头痛等。
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寒者热之”这一治疗原则,意思是寒性的疾病,最好用温热的药方来治疗。
而寒气引起的症状有表寒、里寒之分
表寒,一般表现为发热、怕冷、不出汗、头痛、脖子不适,类似于受凉引起的感冒问题。
需要遵循中医里的“辛温解表”、“ 温散表寒”等治疗原则,可以选择紫苏、生姜等食材,也可以选择刮痧、保暖等方法。
里寒,意思是寒气存在于五脏六腑,可能与阳虚、爱吃冷饮、久病不愈等有关系。
需要遵循“温中散寒”、“温阳行气”等治疗原则。日常除了改变饮食习惯,少受凉之外,可以选择多吃温补食物,如羊肉、芡实、山药、枸杞、龙眼、干姜等食物。
夏季驱寒,不局限于吃,还有艾灸、三伏贴、刮痧、拔罐以及按摩等方法。因为中医说“春、夏属阳,秋、冬属阴”,阳气是温暖身体,驱寒的主要动力,夏季配合驱寒、升阳的中医手法,补阳效果更好。
夏季,驱寒同时别忘了去湿
所谓“千寒易除 一湿难去”,湿气,被中医看做是万恶之源。
中医里致病的有“风、寒、暑、湿、燥、火”这六邪,而湿从来都不单独致病,与寒邪结合,出现湿寒,引起身体浮肿、长痘、易感冒、腹痛;与热结合,出现湿热,表现为头发油腻、皮肤黄、腹泻、腹胀、厌食等。
去湿,在饮食上,多选择薏米、红豆、冬瓜等食物。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居室内干燥、通风,避免淋雨,以及避免长时间吹空调,大量吃冷饮。
夏季,只有充分利用“热”来驱寒,又注意去湿,才能少生病,盲目的晒太阳说不定会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