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体 编辑

地质学术语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在地质学上,地体是地壳物质的碎块,它或者在一个板块上形成,或者从一个板块上断裂而成,后来增生(或者叫“缝合”)到另一个板块之上。这时,这一地壳块或碎片仍保有它自己独特的地史,而和周边区域不同(因此,偶然也用外来地体这一术语)。地体和它所附着的地壳之间的缝合线通常是一个断层。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地体

含义:地体是地壳物质的碎块

提出时间:1970年代

断层:地体和地壳之间的缝合线

概念提出

编辑
地体的概念是在1970年代对北美洲复杂的科迪勒拉造山带的研究中提出的。在板块构造论的新观念发展起来之前,这一造山带始终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难以解释的“不可化约的复杂性”。而板块构造论则指出,这一造山带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些地壳碎块远离它们的诞生地,在“漂移”了几千英里之后,抵达并碰撞在一条异地的海岸之上的结果。这样的地壳碎块因而被地质学家命名为增生地体。

“很快人们就认为,这些外来的地壳碎片实际上是在相当遥远的地区起源,成为‘可疑地体’的。这些遥远的地区离起这些地体最终止步的造山带,动辄有数千千米之遥。由此推论,现在的造山带本身是一幅不断增大的拼贴画,由起源于环太平洋地区的为数众的地体构成,它们现在都通过大断层彼此‘焊接’在一起。这个概念马上就被用于其他的更老的造山带,比如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支持这一新假说的,不仅有构造学和岩石学的研究,还有动物区系的生物多样性和古地磁的研究。”(Carney et al.)

如果一个地体体现了多次重复的增生事件,因而具有较复杂的地史和构造,则可以称之为超地体。

地体运动

编辑
在板块构造论描述的岩石圈型式中,地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微板块,而是在一个较大的包含了其它地壳物质——通常是洋壳物质——的板块之上的地壳块。当这个板块和与其他类型的地壳相关的板块相碰撞时,它上面的地体就会增生到这个新板块之上。典型的增生地体或者是大陆地壳的一部分,因构造运动而从其他的板块上面分裂下来;或者是在距离很远的消减带形成的古岛弧的残余。在一些偶然的情况下,还会有第三个板块参与地体的运动,它通常是大洋型的,能把地体驮运较远的距离并拼贴在另一个板块之上。

地体从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的转移,通常发生在驮运它的板块消减到它后来所附着的板块之下的过程中。当前者被迫插入到后者的地壳中的时候,地体即和因消减而密度增大的前者解离,并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的驱动下转移到后者之上,要么凌驾到后者本身已经承载的地壳物质之上,要么与之相互挤。如果接受的板块是大洋型的,那么这个过程发生在洋底,从而对较薄的洋壳产生影响。如果接受板块是大陆型的,那么这个过程将发生在陆地上,从而产生十分复杂的地貌。不过,通常来说,接受板块部分为大洋型,部分为大陆型。

地体的运动会不会改变板块边界,还不很清楚。由于地体自己并不构成一个板块,因此如果一个板块边界因地体增生而发生变动,这说明这些增生地体实际上含有板块的碎片,或者在其下发生了一些尚不为人知的创造新板块物质的构造运动;还有一个可能是,驮运地体的板块在老的消减带停止活动之后,又在地体之下制造了新的消减带,而原先的老消减带本来是位于地体与接受板块的缝合线之下的。这最后一种情况看来是较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光是地体,连消减板块的一些“搁浅”的碎块也都缝合到接受板块之上,虽然它们仍然处于地下。相关的研究还在继续。

概念批评

编辑
中国大陆具有比北美洲复杂得多的地史。研究表明它是由众多的小地块拼合而成的,因此地体的概念在提出之后,很快就被用于中国地质的分析。但是有中国学者对这个概念提出了异议,认为它是一个冗余的、创立必要性不大的概念。如果一个地体的底部是软流圈的低速高导层,部分岩石熔融,那么它就是微板块;如果其底部是并未深及软流圈的逆掩断层,那么它就是推覆体;如果尚不知道其底部的性质,则可以称之为“地块”。这些概念都早已为地质学界使用,因此再增加一个“地体”术语,实在没有多少必要性。近年来,国际上“地体”的使用者越来越少。

上一篇 地质构造

下一篇 澳大利亚大陆